- 七方便
- ([lang id =1028]七方便位)(1) The seven "expedient" or temporary attainments or positions of Hīnayāna, superseded in Mahayana by the [lang id =1028]七賢 ([lang id =1028]位) or [lang id =1028]七加行 ([lang id =1028]位) all preparatory to the [lang id =1028]七聖 ([lang id =1028]位)(2) The seven vehicles, i.e. those of ordinary human beings, of devas, of śrāvakas, of pratyekabuddhas' and of the three bodhisattvas of the three teachings [lang id =1028]藏, [lang id =1028]通 and [lang id =1028]別.(3) Also, [lang id =1028]藏教之聲縁二人, [lang id =1028]通教之聲縁菩三人, [lang id =1028]別教and [lang id =1028]圓教之二菩薩;(2) and(3) are Tiantai groups.* * *﹝亦名七賢, 出天台四教儀集註﹞ 方, 謂方法。 便, 謂便宜, 猶善巧也。 謂一切眾生, 欲出三界, 斷除煩惱惑業, 而證真空涅槃之理, 必先以此七種法門, 而為方便也。 (三界者, 欲界、 色界、 無色界也。 梵語涅槃, 華言滅度。 ) 〔一、 五停心〕, 停, 止也, 住也。 心, 即慮知心也。 謂眾生多貪者, 以不淨觀治之。 多瞋者, 以慈悲觀治之。 多散者, 以數息觀治之。 愚癡者, 以因緣觀治之。 多障者, 以念佛觀治之。 修此五法, 能止住五種妄心, 故名五停心。 (因緣觀者, 謂觀十二因緣也。 ) 〔二、 別相念〕, 別, 謂各別。 相, 謂行相, 念, 即觀也。 謂四念處, 觀身不淨, 觀受是苦, 觀心無常, 觀法無我。 四種行相, 各別不同, 故名別相念。 〔三、 總相念〕, 總相者, 以身受心法, 四種一念俱觀。 如觀身不淨, 則知受心法皆不淨。 乃至觀法無我, 則知身受心亦無我, 故名總相念。 〔四、 煖位〕, 煖者, 從喻立名。 以前別相、 總相、 念處觀於四諦之境, 能發相似之解, 伏煩惱惑, 得佛法氣分。 猶如鑽木求火, 火雖未現, 先得煖氣, 故名煖位。 (四諦者, 苦諦、 集諦、 滅諦、 道諦也。 相似解者, 謂於真空之理, 雖未真證, 已有相似之解也。 ) 〔五、 頂位〕, 頂者, 謂修四諦法所得相似之解, 轉復增勝, 定觀分明, 在於煖位之上。 如登山頂, 觀望四方, 悉皆明了, 故名頂位。 〔六、 忍位〕, 忍者, 忍可也。 謂由前所得相似之解, 增進善根, 於四諦境, 堪忍樂欲, 故名忍位。 〔七、 世第一位〕, 世, 即世間也。 謂修四諦行, 至此漸見法性, 將入初果, 雖未得於聖道, 而於世間稱為第一, 故名世第一位。 (初果, 即須陀洹果也。 )* * *即小乘的三賢四善根。 三賢是五停心觀、 別相念處、 總相念處。 四善根是暖、 頂、 忍、 世第一法。
Dictionary of Buddhist terms. 2013.